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服务“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需要;是加快建成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学院高度重视,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抢抓这一重大发展机遇,认真组织申报,凝聚全院教职工集体智慧,奋力拼搏,学院成为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这是学院办学史上新的里程碑,开启了学院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获得好评
根据《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试点方案》,学院对近年来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梳理,主动申请评估,进一步促进了学院“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彰显个性、办出水平、争创一流”,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评估专家组认识,我院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有力支撑了学院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有较高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建设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有很高的社会满意度。
(三)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学院以机电立校,因机电兴校,靠机电强校,坚持“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机电”特色,依托行业、优化专业、融合企业、促进就业、引领创业,形成“特色引领、机电为轴、五业驱动”的办学理念,深化内涵建设,学院办学实力、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机电职教品牌逐步彰显,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院特色化办学探索与实践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并荣获2015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学院八十年办学历史的总结、凝练和学校价值定位。
(四)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调整优化部分系部和教学职能部门;大力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分三批共简化审批手续38项;出台《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研室主任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47项;出台《教学工作委员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调整委员会成员,完善委员会机构及职责;出台会议管理相关规定,改进会风,精简会议,提高实效。建立教学管理工作例会制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定期召开学院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大型专题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学院制度建设经验在全省教育系统作交流;质量管理工作荣获2014年度“安徽省卓越绩效奖”荣誉称号。
(五)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三年内停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文秘、旅游英语等6个专业,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9个专业。2013至2015年,新增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6个省级特色专业,汽车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立项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教学成果推广项目1项,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2014年起,学院每年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同步立项院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年,在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的基础上,增设院级青年教师发展支持教科研项目,首批立项58项。2015年我院教师首次在安徽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六)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取得历史突破
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作,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出台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推进技能大赛项目化管理。2014年首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取得圆满成功,我院戴大桂、陈军两位同学获得赛项一等奖,这是我院首次问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首批遴选8个参赛项目进行重点支持,我院张永恒、郭顺、邹家鹏等同学获得国赛“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赛项一等奖,国赛成绩取得历史突破。三年来,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3个;省赛一等奖32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41个。
(七)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出台《教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教科研信息化系统,规范教科研项目管理,推动科研项目层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我院万峰宇老师主持的“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研究”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实现此类项目申报零的突破;张守龙和王奇两位老师分别获批2014和2015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这也是学院在此类项目申报上零的突破。2013至2015年,立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7项、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2项;立项横向课题6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芜湖佳泽机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芜湖九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工作室作为首批项目成功入驻学院弋江机电科技园;学院教师获得国家专利成果27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和进入实审51项。完成各类培训34647人次,其中技师考核发证量达630人次,省人社系统首批高级技师培训考评,完成维修电工、装配钳工高级技师考核、发证66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1000人,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累计10920人。
(八)师资队伍水平大幅提升
规范人事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暂行办法》、《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暂行办法》等激励制度。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新进教师导师制,强化师资队伍培养。调整核准教师工作量测算办法。设立考勤奖,修订教职工考勤与请假管理办法。解决近年来各类职称聘任和待遇兑现问题。建立年度考核优秀教职工奖金奖励制度。规范教研室设置,加强教研室主任培养与管理。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各类师资队伍培训344人次;获批高职骨干教师汽车制造类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等3个国家级培训项目和1个省级培训项目。组织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工作,近三年新晋升教授9人,副教授42人,讲师71人。2013-2015年新增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6人,名师工作室4个。
(九)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2013年以来,在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奖项14个,华东区级奖项14个,省级奖项29个,市级奖项8个;在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并获得第四届赛事承办权,目前有77件专利作品进入大赛复赛阶段。学院三名同学被评为2015年安徽省“双创之星”。学院陆续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芜湖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
(十)教学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三年来,共投入教学经费7011.42万元,投入教科研仪器设备值4800万元,投入40万元建成教工之家,投入30万元新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栋23500㎡的科教楼和1栋8500㎡的学生宿舍楼获准立项并完成勘探,目前正完善设计即将开工。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与集瑞联合重工、安徽新网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悦圆方酒店等企业联合建立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与弋江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弋江机电科技园,与教育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安徽省首家ICT行业创新基地。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成立周非文化创意工作室暨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加大教学设施更新力度,新增教师休息室9个,改造教师休息室2个,分两批更换教室课桌椅共计8520套。加大图书资源建设,新增纸质图书10211册,新增中国知网社会科学2个专辑和工程科技3个专题的电子资源。
(十一)招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实施优秀生入学奖励、校园开放日等措施,全方位改进招生宣传方式,提高招生效果,三年来共录取10893名学生,其中自主招生学生2743人,报到率、生源质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率水平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二)国际合作办学与对外交流取得新进展
率团出访与我院同根同源的台湾新竹县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与台湾木铎学社及其他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4所境外院校开展学术、文化交流。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应用文理与技术学院开展实质合作,首次联合招收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48名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启动优秀大学生赴澳大利亚游学活动。
二、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有待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其突出问题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教育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从国务院、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也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我院从全面开展安徽省教育厅的个性评估、综合改革及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创建等工作中,大部分教师、领导干部也意识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但一些教职工和领导干部依然存在不愿改革、不想改革、不敢改革和不能创新等保守思想,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致使教育教学管理、运行和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无法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
(二)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不强
实践教学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院也逐年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优化了实践教学资源与环境,但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力度不强,大多数专业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为辅,实践教学等相关制度欠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未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教学比例不足60%等。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不够健全,真正将企业生产的技术、工艺、管理、文化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多;在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来巩固校企合作关系的紧迫感还不强;为合作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的技术服务、产品研发还不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员工参与学院教学方面的融合度不高。
(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较薄弱
学院3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49.37%,青年教师比例较大,且多缺乏在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实践锻炼时间短,没有与企业建立以项目等形式合作为纽带的紧密关系,对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等理解不够,青年教师实际专业教学水平相对薄弱,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改革成果缺乏凝练固化
改革是推动学院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学院在诸多方面引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这些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内涵深化、成果固化、顶层设计体系化。如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在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尚未能较全面地辐射于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学院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自主招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的改革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凝练固化。
(六)教风、学风建设不够扎实
教风、学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内容,优秀的教风、学风是学院的宝贵财富,也是反映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我院整体教学、学风建设良好,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方面,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够,一些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过程中纪律松散,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另一方面,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课堂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部分班级学生迟到、旷课人数偏多,以及学生厌学、逃学等。
三、推动教学工作的主要举措
针对当前学院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事业发展思路,未来五年,学院的教学工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破解我们当前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是谋划“十三五”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办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发展是学院的核心利益的理念,以深化改革增强动力,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深化改革挖掘潜力。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改革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职责权限,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师资管理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要求,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一批机电特色优势专业群。建立专业诊断与评估机制,推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对接行业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推进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级机制。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开发实训课程、实际操作指导教材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体系。引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创新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安排实习实训时间,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作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推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加强以育人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丰富课程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建设包括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发展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在内的示范性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实行“专业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教学模式,构建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创业模拟实训中心,完善弋江机电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设专业模拟创业平台、创意型实训基地,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一系列创业教育通识课、特色课程模块,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以“挑战杯”、“发明杯”、专利创新大赛等多类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为实践创新的载体,对学生开展开放式、模块化的创新训练。以现有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基础,依托皖江机电职教集团,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大行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聘用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企业和学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岗位互聘。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力度,推进“国培”、“省培”项目和境内外研修、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及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实施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
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贡献度大小分配的原则,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一线“双师型”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向核心课程和岗位倾斜的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对于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突出技能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的倾斜。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规划职业生涯方向、各展所长和多渠道发展,形成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机制,激发“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活力。
(五)抓好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改进学生管理方式方法,以教风建设引领学风改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组织开展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改进,杜绝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健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杜绝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等现象。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水平。将学风建设纳入学生思想教育主要内容,各级学生管理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紧抓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文明规范管理。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凝练学院核心文化,精选优秀文化进校园,加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加强校训、校风、班风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优秀学生社团遴选展示活动,为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根据专业、课程等特点,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培训,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下移教学管理的重心。
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针对学院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履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老师们、同志们!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全院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是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讨论和部署。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全院广大教职工要团结奋进,勇于担当,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深化综合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奋力拼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