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趋势性变化,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为我们与时俱进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创富民兴陇大业的新局面。
一、认识新常态重在科学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甘肃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但与此同时,甘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动力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全国相比,甘肃经济发展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
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化。新世纪以来,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各种政策机遇叠加效应的持续释放,甘肃经济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从2013年开始,甘肃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去年仅为8.9%,比“十二五”前三年平均增速下降约3个百分点。诸多迹象表明甘肃经济发展已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为主向多极支撑转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自身资源禀赋因素影响,甘肃逐渐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近年来,我们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相结合,着力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多元支撑的经济结构正在形成。去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2∶42.8∶44,三产占比超过二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甘肃经济的支柱产业。
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为主向“三驾马车”并重转化。投资始终是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近年来,甘肃传统产业以及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由于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全省投资增速逐年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同时,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以来增速始终保持在13%左右,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甘肃出口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对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生产供给由国有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互补发展转化。多年来,甘肃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始终在60%以上。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民营经济,特别是通过大力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去年全省新增民营企业户数同比增长90%。目前,甘肃出现了国企和民企互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经济运行风险由相对显性向复合交织转化。长期以来,甘肃经济结构相对简单,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比较单纯。随着经济市场化、开放度和层次性的逐步提高,经济风险呈现出多点性、叠加性、关联性特点,既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也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的冲击影响,还有经济快速发展掩盖的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风险。有效应对和防范经济运行风险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功。
二、适应新常态重在自觉调适发展理念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大逻辑呼唤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这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着力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革除传统路径的依赖,树牢科学发展的导向,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辩证认识增速变化。新常态需要新心态。对经济增速的变化,要理性看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快一些也是要鼓励的。从甘肃的自身条件看,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突出矛盾不容忽视。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增长在放缓,出口贡献率不高,消费增势虽稳但受居民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另一方面,供给结构不优,一产整体水平不高,二产转型阵痛加剧,三产势头不错但规模不大,而且多是传统业态,层次亟待提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将今年的预期经济增速调至8%左右,尽管与往年的目标相比有较大的下降,但体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和稳增长的必要性,符合结构偏重的省情和现阶段的增长潜力。在今后的实际经济工作中,要在力促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基础上,力保经济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中高速增长,以更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准确把握发展导向。新常态需要新思维。要遵循发展规律、确立科学观念、采取正确方法,自觉做到三个“始终坚持”。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甘肃经济社会欠发达、扶贫开发任务重、小康实现程度低,要紧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不松劲,做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二要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引领,确保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疏浚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三要始终坚持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确保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成效。认真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适应新常态的微观主体,在增量扩容中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扶优汰劣中延伸产业链,在创新创造中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不断优化空间格局。新常态需要新布局。要按照“强化面上保护、推动带状建设、实施点状开发”的思路,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为统领,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不断拓展开发深度和开放层次;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节点城市为重点,坚持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路径,着力强化兰白以及天水、定西、张掖、敦煌等八大节点城市圈或城市建设,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加快次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依托,加大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力度,加快酒嘉、金武、平庆等次区域一体化进程,切实形成基础通联、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良好格局。
三、引领新常态重在盯紧抓实关键任务
总体上看,甘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然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难”和“险”在增多,但机遇叠加的总体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虽然经济发展的方式、结构、动力在发生深刻变化,但长期趋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信心、保持定力、有效作为,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在抢抓机遇、化危为机中培育新优势,在创新驱动、调整结构中增添新动力,在改革开放、提质增效中开创新局面,不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在农村,难中之难在贫困地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抓手,融合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联村联户行动,不断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抓住建档立卡、挂图作业这个重点,在确定扶贫对象上力求精准。抓住改善条件、补齐短板这个重点,在扶贫工作内容上力求精准。抓住对标基准、明确节点这个重点,在抓实核心目标上力求精准。抓住强化“造血”、雪中送炭这个重点,在强化扶贫举措上力求精准。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推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改革举措,力求在国资国企、科技体制、市场体系、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坚持把扩大向西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倾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要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尽快打通空中通道、口岸通道、铁路通道;进一步构建向西开放平台,发挥好“兰洽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快经贸合作步伐,不断提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抓实节点城市建设,尤其要把兰州打造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进出口集散中心。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培育发现新增长点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活力。在战略谋划上突出顶层设计,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科学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的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战略主体上突出企业地位,引导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战略方向上突出产业升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先导产业,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特别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再打造一批在全省起支撑作用的新产业。在战略布局上突出以点带面,发挥好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示范作用,整体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牢固树立基础优先的战略取向,大力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着眼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引入和推广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机制,突出抓好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大范围、区域性交通运输骨架网络。着力破解能源资源开发建设瓶颈,争取实施新能源外送通道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三期项目等重大工程。大力加强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工程。
着力惠民生保稳定。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重视解决好低收入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推进医药、教育、文化、社保等民生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和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总结推广运用群众路线缓解尼江问题的成功经验,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