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安徽省今日教育集团《安徽青年报》的“青年大学习”专版全文刊发了我校青年教师讲述学校改革开放40周年故事《一校一人生》,结合国家和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了1978年以来职业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到来,我校发展迎来的新的机遇和办学成果,抒发了我校青年教职工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爱校情怀与荣校心声。
以此文为蓝本的演讲,荣获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二等奖,因主题集中深刻、校史内涵挖掘有特色、具有明显的文化育人效应,被《安徽青年报》全文刊发、广泛传播。(龚仁乐)
新闻链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589&CurrSid=14534&newsid=44282
一校一人生
口述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吴燕
整理 王冬冬
最近,我在追剧:《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其中我最喜欢的的一句话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意思是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
夜深了,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轻声询问:“你所在的是怎样一所学校、一个国家,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轻抚着张曼菱女士的《西南联大行思录》,那本记录着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由清华大学等名校组成、梅贻琦任校长的综合性大学的故事,那是用一人率领、用一校坚守,保存民族精英、延续中华文脉、挺起国家脊梁的传奇。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高光”时刻,也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的联办百年校庆的的第七个年头。
2018年9月22日,我回到故乡芜湖市,到了一所职业院校,从一所校门走出,又迈入了另一所校门,所不同的是此时此刻,正是新生开学典礼,秋阳下,我身边洋溢着3028张青春烂漫的笑脸,他们也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批00后大学生,而我也开启了由学生时代迈向教师职业的华丽“蜕变”。
此前一个月,我刚刚放弃常州大学和国内其他几所知名大学的入职通知书,带着憧憬和懵懂到了这所家乡的高职院校。直到我在校史档案资料里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校友的赠礼,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通过这件特殊的礼品,才知道这所职业学校是一所名校。
这份珍贵的校友赠品为我解开了谜底:透过玻璃罩,只见实木锦盒里端放着一件圆形的精美陶瓷艺术品,上面雕刻象征中国的一条驾着七彩祥云的龙,正下方镌刻着“内思高工”的简明校史:1935年,雨耕山:私立内思工业职业学校在芜湖创立;1951年,更名芜湖工业学校,后成为直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闻名全国的“四大电校”;1954年,台湾新竹:恢复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78年,安徽:改建为安徽机电学院(现为安徽工程大学),2003年,芜湖机械学校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落款是:芜湖内思高工1940年校友——张宇恭,职务:台湾内思高工董事长。
另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更加令我动容:他在2005年10月1日参加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70年校庆时激动的声音,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呼声:今天,我终于回家了,我是芜湖人,更是一名中国人;这是我的母校,是我一生最想回到的地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再次对外敞开了怀抱,新世纪初期,得益于“两岸三通”的正式实现,使得张宇恭先生能够在阔别65年后再次踏上故土、触摸梦开始的地方。前不久,张先生经因年事已高不能来参加80年校庆,但他的继任者严仁吉董事长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他的第一句话仍然是:今天,我也回家了,我是安徽桐城人,我为母校庆生。并向庆典现场向上千名师生代表展示了一尊水晶工艺品,上面镌刻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同渊同源”,我们会永远延续这场浪漫接力,这趟“寻根之旅”。
777千米,是从台湾跨越那弯浅浅的海峡到芜湖市的距离;3.0295万个日夜,是从这所学校跨越近一个世纪再次“寻亲成功”的时间。所幸的是,这颗秉承“工业报国”的建校初心从未改变,早已深深植入两岸师生的华夏灵魂。
1978年以后,职业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到来突飞猛进,40年来,我校先后取得了高职院校“221”之称的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中国大学有效专利排行榜高职院校安徽第一、全国第五,培养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技师周玮琦,“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徐本胜,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南海“981”平台建设、入选中国高职形象画册的张宏宇……
夜深了,那个熟悉声音再次在叩问我的灵魂:“你所在的是怎样一所学校、一个国家,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作为90后的我的答案是:“生逢新时代,用个人梦融入职教梦,拥抱中国梦。”不忘初心,爱我所爱。立德树人,无问西东。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